0%

【燕子集】12 那年毕业

随着周末的到来,新一轮的热浪袭来。除了傍晚有点小风出去散散步蛮舒服之外,其他时间都不想出门,还是在家看看书写写博客做做家务看看剧最为惬意。

这周是忙碌的一周,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努力让项目上线上,初来乍到很多流程和要对接的人都不熟悉,那么万事开头难,就让第一个项目为之后做好铺垫吧。更加规范的流程虽然使得项目推进效率看起来没那么高,但其实也是在强迫大家对自己的项目进行提前的规划和思考,后续会省事儿一些,可能这就是大小公司不同的做事风格吧。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景,学习一个东西,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操作都基本明白,但脑子里还是没有具体的概念,不知道从何下手,也就是平时说的似懂非懂。这种状态在我看来是好消息:说明至少已经有了一定的感觉,进入了突破的前夜;但同时也是坏消息:可能这个过程会持续很久,而我们不得不去等待顿悟的那一瞬间。后来仔细想了一下,这就是学习的复杂度理论(我自己凭空捏造的)可以解释的,简单来说就是:学习的复杂度大部分隐藏在课本可以教授的范围之外,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决定了学习的复杂度的位置,因为位置很可能过于分散,所以无法通过书本这样进行标准化的输出,只能依靠老师和自学进行补全。老师的补全方式是通过之前与学生的交互,快速判断对于某个特定学生的复杂度所在位置,然后进行教导,但依然可能是无效的,毕竟知道位置,如何到达的和化解复杂度的方式也是每个人不一样的。而对于自学来说,因为目标和前进方式都不确定,其实更容易出现无头苍蝇的情况。

那么,对于自学来说,有没有一种方式是效率和成功率都比较高的呢?我觉得是有的,不然为什么有的人自学能力强,有的很弱呢?那么既然有,到底是怎么样的方式呢?我这里抛砖引玉一下,一种稍微比较费时,但稳扎稳打的方式是:打好基础。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方式太普通了,但据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察,很多东西出现似懂非懂的情况,就是因为对基础概念和核心理论的不理解,如果平时只会直接调用别人写好的代码,那么自然是不会有自己的思路的。打好基础相当于不断扩大自己的根据地,然后时不时派出小股侦察兵去各个方向探查,直到找到最可能定位复杂度的那个方向。可能这样说还是有点玄乎,再简单一点就是:重复让人熟练,思考让人向前,总结让人看见。

因为最近实在是听不到什么好歌,有的时候开车上班不但堵车让我焦虑,奇葩歌曲还让我心烦。一怒之下开始听百家讲坛,这下好了,有的时候因为太有趣,甚至希望红灯可以长一点点,这就完美化解了堵车焦虑的问题。比如说听易中天品三国,就会想起当时和爸妈吃完午饭一起看CCTV10 的日子,虽然说学术追星不可取,但人家讲得是真的妙趣横生一针见血,很多内容当时听不懂,现在再听,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书有常看常新,讲座也有常听常新。说来奇怪,不担心堵车之后,这周的平均上班通勤时间也减少了五六分钟,具体是什么原因不好说,等年底了专门分析分析每周的上班时间,也算是给自己的数据挖掘作业。

之前总听长辈说:人生在什么阶段就去做什么事情,以前不以为然,现在觉得还是颇有道理。所谓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其实是通常的规律,顺流而下一日千里,逆水行舟进慢则退。发小来问我如何第一次去见女方家长,时间拉回两年前,我似乎除了紧张就没有太多的记忆,自然也给不出太多锦囊妙计。不过我觉得只要能做到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其他的问题可以交给时间。

昨晚看了一下青岛大学和北大的毕业快闪,歌好听,人朝气,虽然其实跟我没啥太大关系,但不由得勾起了我的毕业回忆。毕业了很多次,总是当时觉得普通,回过头感觉平凡,希望今后能带着毕业时的初心继续前进。

刚说完炎热就下了一场大雨,还真是有趣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