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燕子集】163 视角变换

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一轮暴雨过后,大湾区又开始了烧烤模式。虽然已经入秋,但只有那么几个短暂的瞬间让人略感秋意。今年的气候真的比较极端,不少地方都已经拉闸限电了,这是在用真实的例子说明,主要矛盾的确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资源是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我们总是要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努力做到最好。深圳周末又有了一小轮疫情,不过截止周一已经基本上控制住了,很快就可以回归正常的生活。

最近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率的教学和沟通模式。教学其实老祖宗已经把终极解法告诉了我们,就是“因材施教”,但是怎么分别不同的“材”,怎么去“施”,有哪些“教”,这里面就有大学问了。这里有个很关键的点,就是知识类的教学是很简单的,因为是好传达的。那么如何去传达那些说不清到不明的“经验”呢,我有一个方式,就是精细再精细,细节再细节。之所以说不清楚,因为不够详细,之所以不够详细,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懒得说详细。这类知识尤其要注意不能只说不能怎么做,还要去说需要怎么做,并且要说清楚能与不能的边界。

教学实际上是沟通的一个子集,而沟通最关键的就是用不同的视角讲述同一个内容,当然也有一句俗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以前觉得这样的人也太没原则了,为什么换了一个人,说法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才意识到其实人话还是鬼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对方能听懂的话,不然对方听不懂,实际上沟通就没有任何效果,那么还不如省点口水和时间。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我就还在艰难转换思维中,技术的确可以讲得天花乱坠,但如果要打动对方(尤其是业务人员),一定要回归到有啥用,能怎么用,最终带来什么商业价值这个事情上来,不然对方只会觉得不明觉厉,但就没有然后了。当然,具体的从技术到商业的翻译工作,不一定要每个技术人员参与,但大家心里要有这个意识,毕竟大部分公司都不是研究院,做出来的东西是需要有短中期价值的,不然真就成了先烈了。

如果说沟通的本质是视角变化,那么底层平台的不断升级实际上也是视角变化,抽象程度越来越高,用户需要关注的底层细节越来越少,才能更多感受到被赋能而不是被束缚。转念一想,其实平台升级也和个人的知识管理一样,都是从不同的来源汇聚到统一的存储,然后再经过归纳分析最终输出到不同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人的信息管理最好就是用开源和自建的模式,最自由最开放,当然也有缺点,就是少了一些稳定。简单盘点一下就会发现,能够选择开源产品的场景并不多(比如聊天、支付、社交媒体显然不太可能),无非是如下几种:

  • 音乐播放器
  • 笔记软件
  • 文本、图像阅读器
  • 记账软件
  • 密码管理软件

从本周起,我可以宣布,以上这些都转为开源+自建方案了,不由让我想起一本书《Free Software, Free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