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燕子集】32 AI 难题

能做成事情的人,总是要在各种的限制和冲突中,找到一条路杀出来。

这周天气热了一些,也不那么干燥了,所以我的状态也好了一些。随着年龄增大,我能够逐渐感知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方面觉得体验更深刻,一方面也意识到青春活力增益在逐渐消失,希望能抓住尾巴,再多往前跑两步。

临近年底事情比较多,需要各种安排调整,才能无缝把事情做好。长时间的封网需要更加谨慎安排工作,双十二需要补齐还缺的物资,墩墩的保养和美容都需要计划着日子来,再赶上上课和微众五周年庆典,这一周的事情还真不少。不过现在我也慢慢有了经验,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日常事宜了。

除此之外,还忙里偷闲陪组里的实习生租了公司附近的房子,考察了一下十多万一平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自己经历过租房买房以及成为房东,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久了,慢慢对房子也有了一些判断的感觉。回想起当年买房子的懵懂,现在算是成长很多了。如果大家有这方面的需要,可以多交流(考虑到我不是中介,可以更大程度给出更合理的建议)。另外最近腾讯 TEG 也搬到了我司隔壁,饭后散步也顺带去参观了一下 TEG 的饭堂,看着熟悉的档口和菜品顿时丧失了兴致,看来大家半斤八两,再好吃的天天吃也腻。

写绩效的时候才深刻意识到为啥很多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毕竟帮了别人,自己的绩效体现不出来,此消彼长里外不是人。虽然说岗位分工实际上就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某一部分的熟练工作者,但总是会有一些职责结合部是绩效无法体现出来,却会对团队的士气以及效率产生极大影响。当那些热心肠慢慢发现做了很多但却得不到多少的时候,当鲶鱼也变成了沙丁鱼的时候,整个团队就会逐渐死板化,成了沙丁鱼罐头。这个问题在大公司更明显一些,不过似乎并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不过我始终坚信只要环境方向变化,热心肠的鲶鱼会重新恢复活力,毕竟本性难移嘛(笑)。

做营销的实质非常简单,营销其实就是桥梁和管道,一头连接生产方,一头连接消费方。营销的特殊性不在于建立连接,而是连接已经建立后,如何更好利用这些连接。所以营销的基础是连接,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渠道和流量。就像互联网提供商有电信移动联通一样,现在大的渠道也就那么几个,百度腾讯头条,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统成网盟流量(类比于长城宽带)。作为基础设施的连接一旦建立并巩固,除非再上层的架构变动(比如从 3G 到 4G,头条就依靠这一波上位了),一般来说是很稳固的。虽然现在要搞 5G,但更多是设备之间连接的进化,对现有的连接体系影响不大(会有变化,但不会再出现类似 3G 到 4G 这种重大机遇期)。

所以对于非流量方来说能拿到的资源,无非就是各类剩余流量,毕竟好的流量早就卖掉了(就像学区房一样)。当然也可以考虑成为某些局部的垂直领域的连接,不过这个需要比较大的投入,也需要切入时机,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必要。

对消费方理解最多的天然就是连接本身,因为可以直接触达用户,收集最多的用户数据。根据算法摩尔定律(自己发明的叫法,指的是算法的门槛本身在快速降低,而现在算法的上限已经被摸到,一般来说一两年后大家在算法能力上会趋同,类似于 DOTA 游戏只要时间够久,最终大家都会六神装。所以谁的数据多,谁的效果就更好。因此在对消费方的理解,和前面的连接层面一样,非流量方没有任何优势。

于是剩下来唯一可以发力的,就是对生产方的理解。生产方的定义非常宽泛,只要能创造价值的都算。对于大的生产方,一般都有足够多的乙方贴身服务,动辄私有化+长期驻场,成本很高,贴身肉搏。对于小的生产方,由于技术实力差一点,反而机会更大一些,正所谓农村包围城市。

而 AI 落地目前最大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1. 大环境:大家期待过高,AI 领域泡沫过大。随着经济下行,可能没有足够的钱烧出一个杀手级应用了
  2. 组织架构:现在常见的公司组织架构并不适合 AI 的快速演进和落地,因为 AI 的链条很长,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屁股决定脑袋,这类事情不好推动
  3. 产品:目前大部分 AI 产品经理对技术的了解不够,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充分与 AI 的特性相结合,容易跑偏;而 AI 恰好不是一个可以旧瓶装新酒的东西,跑偏了就带不回来
  4. AI 本身:人类喜欢确定性和可解释性,神经网络天然不足。要么是简单任务直接端到端,要么是复杂任务的 AI 辅助,人机交互还需要发展出新的范式和原则。
  5. 思维:目前 Cloud-Native 的推动都有很大的阻力,我理想中的 AI-Native 覆盖面更大,需要做的调整更多,短期内比较难。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觉得我唱衰 AI 了,其实没有。只有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才有可能让 AI 真正往下一个阶段发展,至少我是这么坚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