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燕子集】228 冬日惜别

困难的事情,第一次没做成,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做成。


大湾区一夜入冬,万万没想到断崖式下跌的气温能让人如此难受,衣服虽然可以穿厚,但呼吸道顶不住。大家要注意保暖,保重身体。

上周因为家里老人的突然离世变成异常忙碌的一周,所有的仪式都想跨越生与死那条不可跨越的界限,但更多是无能为力。好好锻炼身体,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深圳殡仪馆的流程非常成熟,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可能这就是效率提升之后难以保留的东西吧。

工作上我们团队正式切换到了飞书,虽然我一直认为先进团队用啥都先进,但不得不说飞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更“先进”一点,比如说让我的老电脑开始卡顿。其他的部分更多是使用习惯和产品设计,最好的部分是多维表格,其实就是 Github Project 这个模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标最先进的才是先进。

研发体系的项目管理对于国内的公司来说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一是工具,二是思维,而思维是最核心的问题。没有团队不在用项目管理工具,从 TAPD 到 Jira 再到其他什么的,但真正能大规模落地,能持续有节奏做产品和项目交付的团队几乎没有,因为敏捷还处于工具上,还没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真正的敏捷是集体性的谋定而后动,但大部分研发人员都是想一出是一出,没有规划,哪来结果上的效率呢?几个月前曾经在团队内推过一轮 Github Project,但因为产品早期迭代开发变化太快,因此更多精力花在了冲刺上。现在再次用多维表格的方式重启敏捷,效果好了不少,有团队的成长,也是事情的阶段有了变化:在尚未成型时,快就是稳;当搭好框架之后,不返工,稳就是快。哪怕是再小的工作,如写爬虫和拉数据,都可以通过规划逐渐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哪些更重要,哪些值得投入,需要思考和权衡,不能凭借个人喜好,要围绕团队目标。

周中请了之前一直没接触过的产品经理吃饭,发现深入了解业务不是看公众号或者试用产品最高效,找到做产品的人,了解背后的设计思维、细节以及哪里有坑,才是最直接的。不了解流程和来源,就无法做出最准确合理的判断,就容易误判导致损失。很多时候因为应用的出发点不同,最终还是会走上以为我主,自主可控的道路,那么如何去用技术手段降低成本,就是一个技术经理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大数据来说,国内总体的技术落后国外半代,而思维方式则落后一代半。技术框架本身因为开源,所以可以自主,且差距不大。但思维上就偏差比较大了,核心的差异就两点:一是一个框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一个紧密结合的,有大量资金涌入的技术生态可以按需找到最合适的技术;二是数据民主化和业务化是大势所趋,数据和 AI 会成为新的水和电,但现在很多公司的建设思路依然是挖井,你一口我一口,远没有自来水厂的规划。技术的选择其实是思维的选择,与时俱进真的非常重要。

时间有限,没办法继续展开了,年底冲刺,继续加油!